來源:機構之家
杭銀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銀消費金融”)于2024年12月18日披露,其2024年第二期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已順利完成。本次轉讓的資產原始金額與實際轉讓金額均為48,000萬元,受讓方為廣東粵財信托有限公司。交易所涉資產為個人其他消費貸款,借款人總數達85,788戶,貸款區域覆蓋四川、廣東等地,主要分布于商業和服務業等行業,資產五級分類為“正常類”。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杭銀消費金融今年首次開展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2024年,杭銀消費金融已經通過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完成了兩次信貸資產轉讓,累計轉讓金額達到133,400萬元。首次轉讓發生在5月10日,與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有限公司合作,涉及債務人224,279戶;第二次轉讓則在11月27日完成,再次與廣東粵財信托有限公司合作,涉及債務人179,068戶。兩次轉讓的資產均為“正常類”,且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等地區,涵蓋了商業和服務業等行業。
盡管轉讓的資產均為“正常類”,且轉讓金額累計達181,400萬元,涉及的債務人數量龐大,這些因素表面上并未顯示出明顯的違約跡象,但頻繁的信貸資產轉讓仍然揭示出杭銀消費金融可能面臨一定的流動性壓力和風險管理挑戰。通過頻繁轉讓信貸資產,公司似乎在尋求緩解短期內的資金流動性問題,這可能暗示其在資產負債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隱憂。此外,雖然資產的五級分類顯示其整體質量較好,但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和行業風險仍然可能影響資產的穩定性,尤其是在經濟承壓的背景下。
總體而言,杭銀消費金融在2024年開展的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雖然順利完成,但其頻繁的轉讓行為和集中在特定地區的資產結構,可能掩蓋了潛在的信用風險。公司未來如何管理和優化資產結構,如何平衡資金流動性與資產質量,仍需持續關注。
主要股東持股不達標,恐有合規風險
杭銀消費金融由杭州銀行牽頭,與西班牙對外銀行、海亮集團、生意寶、中輝人造絲及和盟集團等共同發起設立,于2015年12月3日成立,注冊資本5億元人民幣,是浙江省首家由原銀保監會批準設立的消費金融公司。經過多次增資和股東變更,公司目前注冊資本增至25.61億元。
2019年7月29日,公司完成首次增資,注冊資本從5億元增至12.6億元,其中銀泰集團認繳投資4.4億股,成為重要股東之一,杭州銀行的持股比例也從41%微升至41.67%。2021年4月23日,公司再次增資,注冊資本擴大至25.61億元,滴滴出行通過全資子公司迪潤科技認繳投資8.54億股,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達到33.34%。與此同時,杭州銀行通過新增認購股份并受讓西班牙對外銀行及海亮集團的股份,將持股比例提升至42.95%。銀泰集團則保持第三大股東地位,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杭銀消費金融沒有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股權較為分散,其中杭州銀行持股42.95%,迪潤科技持股33.34%,銀泰集團占比20%排名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杭銀消費金融的主要出資人,杭州銀行是總部位于浙江杭州的城商行。截至2024年9月30日,其總資產規模達2.02萬億元,同比增長9.78%;營業收入284.94億元,凈利潤138.70億元,展現出與浙商銀行、寧波銀行爭奪“浙系一哥”地位的強勁態勢。第二大股東迪潤科技的母公司滴滴出行,則憑借技術實力與市場敏銳度,穩居國內網約車市場龍頭地位,成為杭銀消費金融的重要股東支撐。而作為第三大股東,銀泰集團展現了其靈活的資本運作能力。2017年,銀泰集團通過出售銀泰百貨給阿里巴巴套現近180億元;2024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又以約74億元將所持銀泰股權出售給雅戈爾集團等買方財團,被外界戲稱為“割了一把阿里巴巴的韭菜”。截至2024年10月,銀泰集團實控人沈國軍家族以415億元財富位列《2024胡潤百富榜》第97位,顯示出其強大的資本實力。
盡管杭銀消費金融的股東背景頗具實力,但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權架構問題一直是監管層關注重點。根據2024年4月18日實施的《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主要出資人持股比例要求從30%提高至50%。然而,目前公司第一大股東杭州銀行和第二大股東迪潤科技的持股比例分別為42.95%和33.34%,第三大股東銀泰集團的持股比例更低,均未達到50%的合規標準。未來,公司或將不得不通過股東間的股權轉讓或增資擴股等方式調整股權結構,以滿足監管要求。這一過程對杭銀消費金融來說既是挑戰,也是確保合規經營和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
營收凈利潤增速放緩,資產質量惡化
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離不開資金和流量的支持。杭銀消費金融的主要股東杭州銀行為其提供了資金支持,滴滴出行則依托其強大的互聯網流量,銀泰投資則通過其商業零售業務帶來線下流量。三大股東的協同合作,使杭銀消費金融盡管起步較晚,仍實現了快速發展。
近年來,盡管杭銀消費金融的總資產和貸款規模持續增長,但增速明顯放緩。總資產從2021年的366.44億元增至2023年的496.39億元,但增速從71.59%降至13.01%,2024年上半年回升至25.60%,仍低于此前的高增長水平。貸款及墊款規模也從2021年的343.40億元增至2023年的472.05億元,增速由72.38%降至2022年的15.48%,2023年回升至19.04%,整體增速趨緩。
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雖然持續增長,但增速也顯著放緩。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為27.82億元,凈利潤為4.51億元,同比增長48.64%和88.73%。2022年,營業收入增至42.26億元,凈利潤為6.63億元,但增速分別降至51.91%和46.87%。2023年,營業收入增至48.38億元,凈利潤微增至8.02億元,增速進一步放緩,分別降至14.48%和21.05%。截至2024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6.98億元,凈利潤為4.6億元,同比增長僅15.94%和15%,增速疲軟趨勢愈加明顯。
此外,業務及管理費用和信用減值損失持續攀升,給公司盈利能力帶來壓力。2021至2023年,業務及管理費用從3.25億元增至5.61億元,信用減值損失從18.38億元飆升至31.81億元,增幅遠超管理費用。2022年,盡管管理費用小幅增長至4.12億元,信用減值損失卻大幅增至29.00億元。到2024年3月31日,信用減值損失已達10.43億元,同比增長29.9%,進一步加劇了盈利壓力。
不良貸款余額逐年上升,成為公司面臨的又一重大挑戰。2021年不良貸款余額為6.19億元,2022年增至7.15億元,2023年上升至8.45億元,2024年3月31日達到8.82億元。此趨勢可能對公司財務健康構成威脅,特別是伴隨不良貸款率和關注類貸款比率的變化。
從2021年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不良貸款率和關注類貸款比率呈現不同變化趨勢。2021年,不良貸款率為1.74%,關注類貸款比率為2.19%。2022年,兩個比率保持穩定,不良貸款率為1.74%,關注類貸款比率略降至1.75%。然而,到了2023年,不良貸款率下降至1.72%,關注類貸款比率上升至1.84%。2024年3月31日,不良貸款率上升至1.78%,關注類貸款比率亦增至1.88%。
資本充足率方面,從2021年至2024年3月31日,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呈現下降趨勢。2021年,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4.39%,資本充足率為15.49%;2022年分別降至13.49%和14.54%;2023年進一步降至12.6%和13.63%;截至2024年3月31日,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降至11.89%,資本充足率降至12.95%。這一趨勢表明公司在資本管理和風險抵御能力方面面臨壓力。
為應對資本充足率下降和資產減值損失增加的壓力,杭銀消費金融積極通過同業借款和發行債券等方式,從市場融入資金,支持貸款業務的擴展。這些措施在短期內有助于緩解資金壓力,但也凸顯了公司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
用戶投訴攀升
目前,杭銀消費金融主要經營線上輕享貸和線下尊享貸兩大產品體系,其中尊享貸及部分輕享貸為公司自營業務,自營業務占比近年來維持在20%左右。截至2024年3月,線下尊享貸占比為18.27%,線上輕享貸占比為81.73%。盡管線上展業帶來了多樣化的客戶來源,但隨著違約客戶的增多,杭銀消費金融為回收貸款加大了催收力度,導致公司陷入輿論漩渦。暴力催收、高利貸和高額罰息等爭議頻發,成為公眾指責的焦點。
截至2024年12月19日,杭銀消費金融在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戶端】平臺上的累計投訴量已達2872條,主要涉及暴力催收、泄露個人信息、高利率等問題。其中,“騷擾”“威脅”“恐嚇”等關鍵詞頻繁出現。
其中,一位用戶投訴稱,杭銀消費金融采取暴力催收手段,頻繁電話轟炸其緊急聯系人,導致用戶情緒極度崩潰,出現神經衰弱和抑郁癥狀,嚴重影響了其正常工作和生活。
此類事件并非個例,多個投訴平臺頻繁曝光杭銀消費金融因暴力催收和高利率問題而遭到用戶投訴。事實上,早在2023年1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便因杭銀消費金融“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和“貸款利率風險定價機制落實不到位”對其罰款55萬元。然而,這一處罰未能有效遏制杭銀消費金融的違規行為,反而揭示出公司在風險管理和合規方面存在的持續漏洞。盡管監管部門已對其作出處罰,杭銀消費金融依舊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徹底整改催收過程中的不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