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山林里現在還有鄂倫春族同胞居住嗎?
早都下山定居了,而且和漢族融合程度很高,身邊有好幾個這樣的家庭。想看鄂族的原始生活狀態不容易了,看點手工藝品和民族舞蹈啥的倒是有,大興安嶺的呼瑪縣有一個白銀納鄂倫春自治鄉,算是很集中的了
鄂倫春人93年下山定居,當時政府給蓋的房子。給的土地。但是大部分人,特別是老一輩的人,已經適應了漁獵的生活,住不慣房子。聽鄂倫春同胞說,年紀大的老人,冬天躺在火炕打滾兒,要干死啦,要悶死了。
當時會要求上交獵槍,但還是有一部分人留下了自己的獵槍。當地農村經常會流傳這樣的故事,年輕的獵人受了屈辱,帶著獵槍殺了對方全家,逃到了山里,警察追捕了幾年也找不到。
傳統的鄂倫春人是風葬,就是把尸體裝在用樺樹皮做的棺材里掛在樹上,鄂倫春人陪葬品獵刀烈馬,獵狗。鄂倫春人的獵馬可以吃大馬哈魚,體型和蒙古馬很像。獵狗在日偽時期基本上滅絕了。
鄂倫春人信奉薩滿,山神。他們打獵的時候,穿袍子帽,袍子靴,一般冬季打獵,獵人會喝半斤或者一斤動物的脂肪,用來御寒,提供身體需要的能量。
現在大部分的鄂倫春人已經被同化,由于他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老一輩的人去世,語言也就消失了。大部分鄂倫春人定居在18站。沒有下山的鄂倫春人現在俄羅斯境內外興安嶺應該有一部分。
鄂倫春族生活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是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曾被稱為“林中百姓”。他們擅長騎馬狩獵,長期的游獵生活,造就了他們勇敢彪悍,百折不撓的性格與精神,并且發展出狩獵民族特有的音樂、舞蹈、文化。隨著時代發展,如今的鄂倫春人已經走出山林,由原始社會跨入了現代生活,開始定居在磚瓦房中,曾經的馬背生活演變為民族風情旅游項目,被很多喜歡民族旅游的朋友所歡迎。
鄂倫春人的聚居地,在黑河市璦琿區新生鄉坐落在美麗的剌爾濱河畔。在過去的狩獵時代,大山里的獐狍野鹿是他們主要的生活來源,肉可以吃、皮可以做衣服,每個鄂倫春的男人都是干練的獵手,他們一年四季都在茫茫的林海中穿梭。駿馬和獵犬是鄂倫春族獵手不可缺少的幫手,也是生死與共的好伙伴,鄂倫春人的駿馬和獵犬都很通人性,因此,鄂倫春人不吃馬肉和狗肉。如今,隨著全面禁獵,進山打獵已經成為歷史,但還能看到村里的男子穿著袍子衣,帶著獵犬,騎著馬兒去原野飛奔,雖然沒有獵槍,但依然感受到那股桀驁不馴的獵人氣息。
鄂倫春人擅長手工,他們的典型民族服飾充滿狩獵民族特色,婦女們心靈手巧,用狍子皮加工的衣服和帽子結實、柔軟、輕便、保暖。狍皮衣,鄂倫春語叫“蘇恩”,用狍筋搓成細線縫制,形式多半為右偏襟長袍,身上裝飾“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圖案。皮靴叫"其克密",是用16只狍腿的皮拼制成的短靴,以野豬皮或熊皮做底,以狍筋代線縫制。帽子叫"滅塔哈"戴上去很像一個狍子頭,既生動又逼真。
鄂倫春人還擅長用樺樹皮制作工藝品,大興安嶺樺樹遍地叢生,是大自然給鄂倫春人的饋贈,充滿智慧的鄂倫春人用樺樹皮加工,制作如盒、簍、桶、箱以及輕巧的樺皮船,并會在上面繪制或雕刻精美的圖案,多以狩獵元素為主。樸實無華的樺樹皮,經過他們靈巧的雙手,變成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品,這是鄂倫春人游獵生活的歷史見證。
鄂倫春人能歌善舞,無論是宗教活動、節日慶典或是日常生活娛樂,都會跳舞,共同特點是邊歌邊舞。代表性的舞蹈有《熊舞》、《野牛搏斗舞》、《樹雞舞》、《依哈賴舞》、《紅果舞》,這些是對野獸、飛禽的觀察以及生產生活的模仿,場面壯觀龐大,非常具有戲劇性。
若想深入體驗鄂倫春人的狩獵生活,民族使者美美為你推薦以下路線:黑河-達斡爾族坤河鄉-鄂倫春(鄂倫春民族學校)。
了解更多東北三省民族旅游詳細資訊,歡迎關注民族使者美美(shizhemeimei56)
56民族行旅游網,帶你游遍56個民族
鄂倫春兄弟都下山65年了,基本被漢人同化了,而且鄂倫春下山以后沒有了生存的基礎,基本民族特質就逐漸消失了,沒辦法,說不上是進步還是倒退,到呼瑪,十八站看看吧,尤其是呼瑪博物館,可以一探究竟??
東北的支柱產業是什么,怎么樣?
東北地區,重工業燒烤,輕工業直播。
當然是開玩笑的,在東北,支柱產業有很多。
第一就是農業,黑龍江農墾了解一下,除了國營單位,整個黑龍江,吉林,農民的收入還是很不錯的。
第二就是林業,或者依托林業衍生的其他行業,吉林森工,黑龍江森工,都屬于大型國有企業,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個森工集團的產值和養了多少工人。
第三能源礦產,油田,煤礦,工業的基礎能源,東北遍地都是,有興趣的也可以查一查,改革開放以后,東北往南方輸送了多少能源,木材,糧食。
第四,就是各類重工業企業,涉及冶金,制造,制藥,電力等等。
依托以上資源,建國后,國家把幾乎全國的重工業都放在東北了,主要原因就是那時的交通不方便,改革開放以后,資源主要支援南方,無償輸血,而進入21世紀,重工業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陸續淘汰一批產能低,效益低的企業。
現在也是僅僅保留了一些行業內的超大型企業,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沈飛,一汽,哈飛,哈藥,大連造船,通鋼,鞍鋼,北車(現在叫中車)等等等等。
都說東北是老工業基地,企業轉型困難,而這困難也是有原因的,單說就業,此次疫情蔓延全國,大家都說兩三個月沒有收入,如何生活,而東北基本聽不到這些言論,原因就是東北就業率相對高且穩定。拿我們這的吉林森工X林業局來說,在一個小鎮子上,屬于縣團級,有自己的醫院,自己的公檢法,自己的計生部門,自己的鐵路部門,自己的加油站,自己的發電站和變電站,自己的小學,中學,自己的環衛(改革后大多數部門都并入地方政府管理),可以這么說,一個林業局,連工人帶家屬,養活幾萬人,而年輕人大部分子承父業,高中畢業,或者當兵,都可以順利接班,去企業里當工人。我們縣里有三個這樣的林業局,一個森工集團有十幾二十幾個這樣的林業局。南方的一些所謂高科技,高利潤企業養不了這么多人吧,阿里,華為這種超大型企業就算了,盈利水平差距太大。如果企業減負,完全可以把這些人甩向社會,自己輕裝前行,可是這不符合一個企業,特別是國企的社會責任,所以,也只能依靠時間來自然淘汰,自然發展,而東北,這種國企可以說遍地都是,可以說每個縣都有這種國企,這些企業對地方的穩定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時至今日,農業,林業,能源,制造,依舊是東北地區經濟支柱。
應該還是重工業吧,老牌的工業發展全部在東北。這也是東北的一大特色,畢竟這旮旯不靠江河不靠海無法發展對外對內水路貿易,老一代的本還是很雄厚的。比如鋼鐵煤炭這類的資源,集中在北方。南方就沒幾個,畢竟沒啥資源,這十年來,東北和南方差距拉開的原因就是東北再發展也是趨于穩定,現在算是轉型到質變。而南方很多新興產業是剛起步,是量變,不過不要“眼紅”南方,等未來新產業發展基本完成的話應該都是會和東北一樣慢慢發展的。
東北的支柱產業是什么,怎么樣?
在網上有些人開玩笑說“東北重工業是燒烤,輕工業是喊麥”,這是不了解東北的人開玩笑的話沒有必要理會,但是今天你問了這個問題我就簡單的回答一下我眼里的東北產業吧。
【重工業】我們知道在東北重工業有許多,這些重工業為我國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們有忠旺集團,紅旗集團,中車集團等一系列的重工業集團,它們現在依然為東北的經濟發展發光發熱。
【漁業】在冬季是東北就熱鬧的時候,在寒冷的冬季,東北的漁業也是豐收的時候,東北魚類產量高,品質高,深受人們喜愛。
【農業】東北有著“糧倉”之城,肥沃的黑土地是天然種植糧食的保證,東北的大米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最有名的是“五常大米”,玉米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
但是,現在東北的發展遇到了瓶頸期,這些支撐東北經濟的動力與現在的高新技術相比經濟效益沒有那么高,發展前景沒有互聯網的前景好,所以東北的人才流失比別的省份要高,這樣一來不看好東北經濟發展的人也就多了起來,但是我依然看好東北的經濟發展。
大家怎么看?有什么看法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哦!
網上有個段子說東北的輕工業是直播,重工業是燒烤。開玩笑!
東北地區在改革開放之前被稱為共和國長子,原因就是東北大力支援了全國各地的建設。支援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原材料的支援,包括煤炭、鐵礦、木材。另外一個就是生產設備的支持,給的重工業十分發達,汽車、機械、化工、能源等產業全國領先。
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后,也正是東北地區固守傳統優勢產業,沒有及時轉型,才導致東北經濟在全國的地位逐漸衰落。今天說到東北的經濟,我們首先想到的依然是鋼鐵、制藥、化工、能源、汽車等產業,很難聯想到電子、電器、玩具、服裝等輕工業。
黑龍江的機械、能源,吉林的汽車、制藥,遼寧的化工、造船,都是當地的主導產業,在全國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是要說到他們的輕工業,很少拿得出知名的品牌。不像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有一大批消費品牌。
地區除了重工業發達,還有就是農業很發達,并由此帶來的食品加工業。東北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廣,土地最肥沃的平原。黑吉遼三省中又以黑龍江省的農業發達。它是全國土,耕地面積和產量都是位居前列的省份。不是第二,就是第一。
其實東北地區早就意識到產業結構的問題,只是轉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很長的一個時間,產業結構才能調整。現在的東北,電子、紡織、機器人等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黑河服裝批發能不能做生意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黑河服裝批發能不能做生意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