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金麒麟論壇 · 2024金融新篇章
新浪財經2024年會暨第17屆金麒麟企業家論壇于2025年1月16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出席并演講。
田軒提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5年經濟的全方位做了部署。會議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對2024年工作的總結,中央對2024年經濟工作的判斷叫做“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同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順利實現。另一部分是對2025年的經濟工作做總體要求,經濟穩定增長。預測2025年GDP目標還會維持在5%左右,經濟穩步增長,同時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CPI去年定的目標是3%左右,今年大概率是1%~2%,希望物價能夠有一個溫和的回升,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同時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讓老百姓有獲得感。
田軒強調,2025年是很重要的一年,同時外部壓力也比較大,新的一年可能更多地是關注內需。同時穩住樓市和股市,這是兩個很重要的抓手,因為樓市是居民60%以上的存量財富。
他指出,在九項工作中,第一項是全方位擴大內需,以促進消費、提振投資為主要的內需來擴大。
第二項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田軒認為,有內外兩個原因,內部的原因是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我國在前32年改革開放的時候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人間經濟的奇跡。到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2010年以后,我國經濟從將近兩位數的復合高速增長,到了中高速增長,可能未來是中速甚至是中低速的增長,
田軒指出,科技創新在我國還有很大的空間。截至去年年底,美國前十大市值企業中有九家是高科技企業,只有一家是巴菲特金融的企業,蘋果現在市值已經3.7萬億美元。中國A股企業中排第一名的是貴州茅臺,醬香科技,后面就是中農工建、兩桶油,國家大的資源壟斷型的企業,真正高科技企業只有寧德時代。“而且前十家加在一起的市值,人家一個蘋果市值是我們的2.1倍還多,因此總體來說我們國家的科技創新空間還有非常非常大。”
他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抓手就是科技創新,而創新就是具有周期長、不確定性大、失敗率高的特點。從研究角度講,傳統的績效工資,把收入和表現掛鉤的激勵機制沒有辦法激勵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所以,他建議我們需要嶄新的激勵方法。
田軒展示了一整套生態系統,其中重要的有兩點:第一,要包容個性和容忍失敗的文化氛圍,要激勵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研究者訪問了30個超級創業者,總結了這些超級創業者身上的特質,超級創業者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他將特點分為三組:綠顏色展示的是優點,黃顏色是超級創業者的中性的一些特質,紅顏色的詞代表的是超級創業者身上的特質,是常規意義上認為是負面的評價,是缺點。他提到,我們不希望朋友、同學、伴侶、同事有這樣一些特點,但恰恰因為超級創業者做的事情都是從零到一從無到有,無中生有的事情,他們一定本質上特質就是離經叛道、特立獨行,有的時候不可理喻。他舉例表示,馬斯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馬斯克各個角度上就是一個流氓,私生活極其不檢點,生活乖張,但是這些超級創業者因為做的是一些非同尋常的事情,我們要包容他身上的一些特質,我們的一些文化、制度要包容,不能扼殺”。
因此,他對清華大學的學生講,“清華大學的學生都是非常好的學生,智商都沒問題,如果你發現你的同學是多疑、冷漠、不好相處、孤僻甚至自私的,你要好好地珍惜他,搞不好他以后就是一個超級創業者。畢業以后如果創業管你借錢,要不要借給他?要借給他,你要投他一點,要買他的股票。”
同時,田軒指出,對于創新創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推手就是風險投資。對比中美,他表示,美國的一個基金大概10到12年,我國大概是5到7年,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但是存續期很短,沒有辦法做到耐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背后的出資人LP的構成不一樣,美國的LP絕大多數都是機構投資者,只有20%是家族。而機構投資者里占多數的,都是耐心資本。而中國出資金額絕大多數是富有家族和個人,出資金額來看主要是政府背景,政府引導基金、政府投資平臺、大的央企、國企。
“理論上講政府的錢是天生的耐心的資本,但是我國相對來說不夠耐心,就是因為一些評價機制、試錯機制還有優化的空間。現在發改委、國資委出了很多相應的政策,引入合肥的經驗、深圳的經驗,不僅是耐心資本,還是大膽的資本,這樣才能更好激發國資背景,能夠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鼓勵社會資本、民間資本進入到創投行業,也是特別重要的。”
此外,田軒還提到,學術研究顯示,領頭VC對于失敗的容忍度越高,他們的被投企業創新的數量和質量就會更好。
最后,田軒強調,從宏觀的角度講政策要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一致性。他用41個國家的數據來舉例表示,一個國家的政策本身對長期投資沒什么影響。不管這個國家政策是偏激進一點,還是偏保守一點,企業家是可以根據調整自己的投資決策來適應國家的宏觀政策的。但是,當企業家們不知道未來的政策是偏激進一點,還是偏保守一點,企業家們做的事情就是等待和觀望。
“因此,政策出臺要有一致性,不僅是在出臺前,還要在整個全周期,在事實、落地、反饋、評估都要保持政策的一致性,這樣才能形成合力來激勵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他說。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