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東京12月29日電 (記者歐陽迪娜)日本工具書“現代用語基礎知識”每年都會進行“新詞?流行語”評選。2024年度最終入圍的“新詞?流行語”涉及政治、經濟、體育、流行文化等等,反映了日本社會的一些新動向,我們這就來盤點一下其中與經濟相關的幾個。
“ふてほど”—極度不妥!
2024年度在一眾流行語中拔得頭籌的是“ふてほど”。這并非日語原有的詞匯,而是粉絲對年度大火日劇《不合適也要有個限度》(《不適切にもほどがある!》)的縮略稱呼,中文暫且意譯為“極度不妥”。
究竟什么“極度不妥”?
該劇中生活在1986年的中學體育老師小川市郎偶然發現了往返于1986與2024的時空隧道。來到2024年的他如常在公共場所吸煙、說粗話、評論女性衣著……一舉一動都在新時代社會規則之外,可謂“極度不妥”。也由此引發騷亂、笑料百出。
12月23日,日本東京的一家日產汽車商店。當天日本兩大車企本田和日產宣布開啟合并談判,這被認為將是日本汽車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事件。記者張笑宇攝
而在小川眼里,2024同樣“不妥”多多。“關照”會被認為是“騷擾”,嚴厲指導下級不行,喝酒應酬也不行……人們的言行都小心翼翼,有無數的條條框框。
小川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展現的正是時代價值觀的巨大變遷。
“現在比起過去,真的越來越好了嗎?”作者借這部劇集就“規范社會”發問。好壞自然眾說紛紜,作者想必也沒有期待回答,只是把時代的印記亮給觀眾看。
回望1980年代末經濟巔峰期的日本,企業大舉收購海外資產,東京證券交易所市值一度占全球股票市值近半壁江山,日本房地產總值據說是美國的4倍……民間甚至有豪言說,“日本富的能買下世界”。人們意氣風發地追逐著更高的發展目標,至于規矩禮節、個人感受,似乎都不那么重要。
然而繁華一朝落幕,泡沫經濟陡然崩潰,日本社會進入“失去的三十年”。當那股豪邁勁兒消退后,社會的面貌悄然改變: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個人權益,社交往來變得謹慎,處處講究規矩和邊界。這就是小川看到的2024,一個與他熟悉的舊時代截然不同的新世界。
“界隈”—圈子
日語中的“界隈”(かいわい)原本是“附近、鄰近、周邊”的意思,例如“銀座界隈”就是指銀座地區及其周邊。如今,這個詞的含義從表示地理范圍擴展到用于概括“具有共同興趣和價值觀的人群社群”,類似中文里的“圈子”。在日本社交媒體上,使用“XX界隈”表示具有特定愛好、興趣、行為模式的群體已成為新趨勢。處于同一圈子會快速消除年輕人彼此間的距離感,建立特殊連接。
有些圈子建立的角度非常新奇,名字也很古怪。比如“取消洗澡圈”,指因各種原因不洗澡或拖延洗澡的群體;“單眼圈”,指對拍攝正臉視頻或照片感到抵觸,從而習慣拍照時遮住半張臉或一只眼睛的年輕人;伊能忠敬圈,以“用腳步丈量日本”的地理測量學家伊能忠敬命名,指代喜歡長距離步行的人。
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具有共同興趣和價值觀的人們更容易建立聯系,也進而影響了一些經濟行為,比如消費。
日本市場調查研究機構SHIBUYA109 lab.提出了“圈層消費”的概念,指特定興趣群體聚集,通過共鳴、共同喜好的世界觀和文化而產生的購買行為。比如最具代表性的“二次元圈”,其典型消費包括收藏手辦、專輯、周邊產品,購買高價演出票等等。
針對這樣的變化,企業也紛紛嘗試開拓新市場、創造新消費場景,開展圈層營銷,謀求與特定群體建立深度信任關系,挖潛增長空間。
“初老ジャパン”——初老日本隊
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馬術項目中,日本隊時隔92年獲得團體賽銅牌。四名參賽選手的平均年齡超過40歲,被網友愛稱為“初老ジャパン”,中文可以意譯成“銀發勁旅”。
日本通常將50歲左右年齡段的人稱為“初老”人群。這個愛稱不僅表達了網友對日本馬術隊“老當益壯”的調侃,也透出一些無奈和擔憂。
眾所周知,日本已經步入超老齡化社會。根據日本內閣府發布的2024年版《高齡社會白皮書》,截至2023年10月1日,日本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29.1%。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對超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20%以上)的認定標準。該白皮書預計,到2070年,每2.6個日本人中就有一個是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
這里之所以將“老齡人口”加上雙引號,是因為日本對老齡人口的“門檻”在抬高,在一些標準中,65歲可能算不上老齡人口了。日本老年學會和日本老年醫學會的“高齡者定義研究工作組報告書”(2017年3月)提出,應將75歲及以上作為高齡者的新定義。日本內閣府的《高齡社會對策大綱》也認同,從當前情況看,仍將65歲視為高齡者起點已經不夠現實了。
在日本,70歲以上就業者持續增加,“銀發”出租車司機、建筑施工人員等隨處可見。這么看來,日本馬術隊這支“銀發勁旅”簡直可以說是正當年。
“新紙幣”——新紙幣
2024年7月,日本開始發行一萬日元、五千日元、一千日元三種面額的新版紙幣。這是日本時隔20年再次發行新版紙幣,此次更新不僅改變了正面人物肖像和背面景觀圖案,加強了防偽措施,還采用了新的設計理念以使紙幣更易識別。
因為移動支付高度發達,紙幣與中國人的生活漸行漸遠。但在日本,雖然也存在各種各樣的支付形式,并且政府也在持續推動“無現金結算”,但現金支付仍然是最為主要的手段。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數據,2023年日本“無現金結算”占比為39.3%,其中有83.5%是信用卡支付,二維碼支付、數字貨幣等占比極小。而日本政府的目標是到2025年“無現金結算”占比達到四成。
“もうええでしょう”——差不多了吧!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這句帶有日本關西地方特色的口語,類似中文里的“行了吧”“夠了吧”“差不多了吧”。它的出圈源于一部講述房地產欺詐事件的日劇《地面師們》,這是劇中人物化解危機時常用的口頭禪。因其在不同語境以不同語氣被反復使用呈現出微妙差別而被網友津津樂道,模仿使用。
現實生活中,這句話應用場景也很廣泛,比如可以被用來表達抱怨、不滿或不耐煩。
2024年日本民眾普遍的一個不滿就是物價上漲。核心CPI連續39個月同比上升,大米價格比去年同期飆漲六成多,蔬菜水果、水電燃氣、文化娛樂消費全線上漲……日元的一蹶不振更是讓想不少要出國旅游、留學的日本居民望而生畏。
2024年7-9月,日本的恩格爾系數上升到28.7%,在G7中排在首位,但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在發達國家中卻居末流。高齡人口家庭、多子女家庭食品消費占比更大,負擔更重。
看著超市不日就要高一些的食品價簽,大概很難控制不抱怨一句“差不多了吧!”
編輯:幸驪莎